环保风暴伊始,不少地方政府急于实现环保目标,对工厂实行“一刀切”全面关停的政策,对板厂及板厂工人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两会期间,生态环境部再次重申“一刀切”禁令,决不能误杀、错杀环保达标的板材企业。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议中表明,2019年环保将不会停下脚步,在实现工厂错峰停产、企业实现园区化、关停、取缔环保不达标的再生企业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刀切”的情况出现。
3月11日下午,在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针对媒体提出的“部分地方存在环保‘一刀切’”的情况表示:
第一,企业是污染防治的主体,依法履行环保责任,依法运行达标排放,这是应尽之责。
第二,所谓“一刀切”,指的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平常不作为、不担当,到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化监督,还有年终考核开展的时候,急急忙忙,临时抱佛脚,采取一些敷衍应付的办法。
第三,对于“一刀切”,环境部的态度一贯是非常鲜明的,即坚决反对、坚决制止、严格禁止。
看似雷厉风行“一刀切”的整顿背后,不仅是政府部门懒政怠政的体现,更是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无数中小企业的利益造成的巨大的损害。
这种不论是否达标一律关停的做法,不仅打击了板材企业自主提升环保标准的积极性,还会造成一大批环保达标的板材企业被“错杀”。
重申“一刀切”禁令,板材企业吃定心丸
污染企业的确应该改革、转型,但是当地部门应该起到主体引导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如何转型升级,而不只是简单地粗暴强制地关停了之。
一些地方和单位将本该细致长久的环境治理工作,变成了简单粗暴统一关停来应付,实则把原本自己应担之责变相转嫁为群众和企业的负担。
如今,板材企业发展不易,能在环保风暴中坚持下来的板材企业更加不易。“一刀切”禁令无疑是为板材企业保住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为板材行业和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